孔子的待人之道是什么(与友人论学书)
很多朋友对于孔子的待人之道是什么和与友人论学书不太懂,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,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,下面一起来看看吧!
孔子真诚待人的名言
孔子有许多关于真诚待人的名言,以下是其中一些: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。富而可求也,虽执鞭之士,吾亦为之。如不可求,从吾所好。巧言令色,鲜矣仁。士不可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己,不亦远乎?君子义以为质,礼以行之,孙以出之,信以成之。君子哉!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可与言而不与之言,失人;不可与言而与之言,失言。知者不失人,亦不失言。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。
与友人论学书*********博学于文意义
“博学于文”、“行己有耻”二语,分别出自《论语》的《颜渊》篇和《子路》篇,是孔子在不同场合答复门人问难时所提出的两个主张.顾炎武将二者结合起来,并赋予了时代的新内容,成了他的为学宗旨与处世之道.
顾炎武说:“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?曰‘博学于文’,曰‘行己有耻’.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,皆学之事也;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、辞受取与之间,皆有耻之事也.”(《文集》卷三)可见,他所理解的“博学于文”是和“家国天下”之事相联系的,因而也就不仅仅限于文献知识,还包括广闻博见和考察审问得来的社会实际知识.
他指责王学末流“言心言性,舍多而学以求一贯之方,置四海之困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”,说明他所关心的还是“四海之困穷”的天下国家之事,所注重的自然是“经世致用之实学”,这也就是顾炎武“博学于文”的为学宗旨.
“行己有耻”,即是要用廉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.顾炎武把“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、辞受取与”等处世待人之道都看成是属于“行己有耻”的范围.
有鉴于明末清初有些学人和士大夫寡廉鲜耻、趋炎附势而丧失民族气节,他把“博学于文”与“行己有耻”结合起来,强调二者的关系.他说:“士而不先言耻,则为无本之人;非好古而多闻,则为空虚之学.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,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.”(《文集》卷三)因此,他认为只有懂得羞恶廉耻而注重实学的人,才真正符合“圣人之道”.否则,就远离了“圣人之道”.所以,“博学于文”、“行己有耻”,既是顾炎武的为学宗旨和立身处世的为人之道,也是他崇实致用学风的出发点.
此外,顾炎武“博学于文”的为学宗旨的一大特色,是他不仅强调读书,而且提倡走出书斋、到社会中去考察.他说:“人之为学,不日进则日退.独学无友,则孤陋而难成.……犹当博学审问.……若既不出户、又不读书,则是面墙之士,虽子羔、原宪之贤,终无济于天下.”(《文集》卷四)他提倡读书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,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.这个方法的提出和运用,开创了清初实学的新风.
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看出孔子怎样的人生态度
表达了孔子“待人友善,好客之道.”思想。
出自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子曰: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
孔子思想是把人作为主要对象,以整合社会为目的,阐明人生精义为要旨的德性哲学。它以“仁”为核心,强调“人为贵”。
OK,关于孔子的待人之道是什么和与友人论学书的内容到此结束了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