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曾国藩为人处世之道36字,以及曾国藩三不说三不做名言对应的知识点,文章可能有点长,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,增长自己的知识,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。

曾国藩三不说三不做名言

三种话不说

弯弯绕绕的话,不说

曾国藩曾说过:“凡与人周旋,若无真意,则不足以感人。”

意思是说,与人交谈,即使再好的口才,若没有真情实意,都不足以说服他人。

厚道之人,首先在说话上,就没那么多弯弯绕绕,虽也并非傻愣愣地直来直去,但必定开门见山、简洁明了,且诚意满满。

但生活中,总有一些人,或者是性格使然,或者是环境使然,说话总是“山路十八弯”,让人既摸不着头脑,也想不明白内涵,因而总有一种被“套路”之感。

老子说:“大丈夫处其厚,不居其薄;处其实,不居其华。”

做人厚道,说话就要实在。比起把时间浪费在弯弯绕绕上,不如开诚布公、把握好重点和分寸,如此反而事半功倍,让人心悦诚服。

试想一下,凭“三寸不烂之舌”游走于各国的张仪,如果只是巧舌如簧,而没有丝毫的诚意,又怎么能说得通君王诸侯,成为搅动风云的重要人物呢?

阴阳怪气的话,不说

曾国藩有一句话,说的是:“无故而怨天,则天必不许;无故而尤人,则人必不服。”

意思是说,一个人如果没有缘由的成天怨天尤人,只会徒遭他人的白眼。

而生活中,有太多人都习惯于怨天尤人,更习惯于对他人冷言冷语、阴阳怪气,哪怕别人对你是一番好意,就仿佛自己所有的不如意,都是他人的过错。

《了不起的盖茨比》中有一句话:“批评别人的时候,请记住,不是所有人都经历过你经历的东西。”

同理,一个人的高贵、优秀,更加不体现在对人的阴阳怪气上。别忘了,还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:“今天的我你爱答不理,明天的我你高攀不起。”

厚道之人之所以能受到众人的喜欢和尊敬,正是因为他们总是与人为善,从不对人阴阳怪气。

因为他们深知,芸芸众生,每一个人、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。

尖酸刻薄的话,不说

《增广贤文》里说:“良言一句三冬暖,恶语伤人六月寒。”

说出去的话,如同泼出去的水。你永远不知道,自己无意间的一句话,会给别人带来怎样的影响。

沈阳市曾经对少管所孩子的犯罪根源做了一个调查,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:一半以上孩子的童年都遭受过父母的精神虐待。

一个16岁的男孩说,“我12岁的时候爸妈就离婚了,我妈从来没夸过我,每天骂我猪脑子,废物。”

人们时常会把语言的杀伤力挂在嘴边,却又总是话到嘴边冲口而出,而在瞬间忘记了所谓的“语言杀伤力”。

厚道之人,也并非有多强的自制力,而不过是用设身处地的共情代替了冲口而出的冲动,说到底,这份共情,是内心的善良使然。

因为他们深知:说者无意,听者有心。

不说尖酸刻薄的话,是对他人最大的善意。

2

三件事不做

薄情寡义的事,不做

孟子说:“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地”,意思是说,为人处世不能愧对天地,不能愧对自己的良心。

不愧对天地,不愧对自己的良心,就不能做薄情寡义之事。

俗话说:“一个篱笆三个桩,一个好汉三个帮。”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,从来都不可能“单枪匹马闯天下”,一路上的风雨兼程总有需要别人扶一把、拉一把的时候。

因此,人,该讲的感情得讲,该报的恩情得报,反之,一个人若太过薄情寡义,也不过是苟活于世的一具行尸走肉。

俗话说:“人非草木,孰能无情?”厚道之人,从不做薄情寡义的事。

厚道之人,总是能将这几句话放在心里:

贫穷时,不忘雪中送炭的人;富贵时,不忘一起打拼的人;困难时,不忘鼎力相助的人;有事时,不忘跑前跑后的人。

薄情寡义之人,天也会嫌弃;知恩图报之人,谁都愿意相帮。

表里不一的事,不做

孔子曾说:“巧言,令色,足恭,左丘明耻之,丘亦耻之。”

人与人之间,的确是有差距的。有的人,外表强大,内心软弱;有的人,“纵然生得好皮囊,腹内原来草莽”……

但无论怎样,表里不一、阳奉阴违,都是为人所不齿的行为。

做人做事倘若有面具,或许会掩盖一时,但却掩盖不了内心。

因此,不如少点套路,多点真诚,摘下面具,坦坦荡荡、光明磊落,言行一致、表里如一,才能经得起风雨,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。

人生如戏,最好的演技莫过于本色出演。否则,就是劳累了自己,搅扰了别人。

而伪装一旦被别人戳穿,更会遭人厌恶与唾弃。

损人利己的事,不做

人性的本质是趋利避害,表现于行为上就是利己主义,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。

但太过于极致的利己主义,乃至损人利己,则往往适得其反,因为害人者的结局常常是“以害人始,以害己终。”

《老子》中说:“大智若愚,大巧若拙”。其实讲的就是:待人之道,精明不如厚道。

曾国藩也说:“天下之至拙,能胜天下之至巧。”

《红楼梦》中,论精明,谁也比不上王熙凤,但是结果呢?“机关算尽太聪明,反误了卿卿性命。”

所以,做人不必太精明,太会算计的人,往往会失去很多东西。人也不能总想着占尽天下便宜,不要说天下的便宜是根本占不尽的,更重要的是,便宜占多了,早晚会吃大亏。

所谓“小胜靠智,大胜靠德”。宽厚待人,方能走得长远。而且,人生不过如此,何必斤斤计较?

曾国藩六尺巷的故事

清末名臣曾国藩有过这样一件趣事

那是他在京城做官时,有一天,湖南老家来信,称家里要盖新宅,因和邻居一墙之隔的地界发生争执。

一时间闹的沸沸扬扬几乎要打官司的地步。求助曾国藩用权势压制对方。

曾国藩收到此信后反复思考,如果自己用权利压制对方自然易如反掌,可又觉得有失身份,突然想起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写的一首诗。于是便写了一封长信给弟弟曾国潢,并附上张英的诗:“千里修书只为墙,让他三尺有何妨,长城万里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”曾家父子兄弟读了曾国藩的信和此诗后,一下明白了曾国藩的意思。意识到“让他三尺有何妨”!不是自己软弱而是自己大度,毅然将地基回缩了三尺。

曾家的这一举动感动了邻居,邻居也是明事理的人,不仅不再与曾家争执,见自家的地方方便,也退后三尺以方便曾家扩建新宅。而曾家见邻家这方大方,便建议两家各出这三尺地界建条小巷,于是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“六尺胡同”,这条胡同方便了两家乃至很多村里人的行走,人们都对他们举手称赞。

挺经曾国藩原文与译文

原文:

细思古人工夫,其效之尤著者,约有四端:曰慎独则心泰,曰主敬则身强,曰求仁则人悦,曰思诚则神钦。慎独者,遏欲不忽隐微,循理不间须臾,内省不疚,故心泰。主敬者,外而整齐严肃,内而专静纯一,斋庄不懈,故身强。求仁者,体则存心养性,用则民胞物与,大公无私,故人悦。思诚者,心则忠贞不贰,言则笃实不欺,至诚相感,故神钦。四者之功夫果至,则四者之效验自臻。余老矣,亦尚思少致吾功,以求万一之效耳。

尝谓独也者,君子与小人共焉者也。小人以其为独而生一念之妄,积妄生肆,而欺人之事成。君子懔其为独而生一念之诚,积诚为慎,而自慊之功密。其间离合几微之端,可得而论矣。

盖《大学》自格致以后,前言往行,既资其扩充;日用细故,亦深其阅历。心之际乎事者,已能剖析乎公私,心之丽乎理者,又足精研其得失。则夫善之当为,不善之宜去,早画然其灼见矣。而彼小人者,乃不能实有所见,而行其所知。于是一善当前,幸人之莫我察也,则趋焉而不决。一不善当前,幸人之莫或伺也,则去之而不力。幽独之中,情伪斯出,所谓欺也。惟夫君子者,惧一善之不力,则冥冥者有堕行;一不善之不去,则涓涓者无已时。屋漏而懔如帝天,方寸而坚如金石。独知之地,慎之又慎。此圣经之要领,而后贤所切究者也。

修己治人之道,止“勤于邦,俭于家,言忠信,行笃敬”四语,终身用之有不能尽,不在多,亦不在深。

古来圣哲胸怀极广,而可达于德者,约有四端:如笃恭修己而生睿智,程子之说也;至诚感神而致前知,子思之训也;安贫乐道而润身睟面,孔彦曾孟之旨也;观物闲吟而意适神恬,陶白苏陆之趣也。自恨少壮不知努力,老年常多悔惧,于古人心境,不能领取一二。反复寻思,叹喟无已。

《挺经》翻译:

仔细思考古人在修身方面所下的工夫,成效特别显著的大概有四项:慎重独处,就会心胸泰然;庄严恭敬,就会身体强健;追求仁义,就会心悦诚服;正心诚意,则神灵也会钦敬他。涵养功夫当以“诚”为本。就是有“诚”可以化育天地万物,求诚须不欺,不欺必能居敬慎独,居敬慎独者必无私。为了达到“内圣”心法最佳境界,他以“修法十二课”来约束自己的身心。

好了,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,如果本次分享的曾国藩为人处世之道36字和曾国藩三不说三不做名言问题对您有所帮助,还望关注下本站哦!